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人员查询|

投稿咨询热线: 010-68639699

外宣平台

招商服务热线: 010-68632799

【阳光评论】让更多的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相得益彰

发布时间:2023-03-31   来源:中国网    作者:王小梅    责任编辑:许辉

  四川乐山嘉阳,金灿灿的油菜花海中,蒸汽小火车穿梭而过;广西北海的乡间田野,遍地格桑花在风中舞动,令人心醉神往;福建三明的千亩樱花园成粉色花海,落英缤纷……三月春色渐浓,阳光正好,各地乡村迎来大批“赏花客”。(3月19日《光明日报》)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对新时期“三农”问题和乡村振兴重点工作作出全面部署,其中也对乡村旅游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乡村旅游是一种以乡土文化、自然景观为基础、回归自然、休闲、体验农业生产为主要目的的一种产业形态。那如何让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相得益彰,更好地助力共同富裕呢?

  发展乡村旅游要注意与乡村产业发展相结合。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而旅游产业是乡村地区极具比较优势和发展潜力的产业领域。为破除同质化发展困境,就需要各地致力于从不同的“村情”出发,因地制宜,结合每个村的发展现状和资源情况,与已有的农业、手工业等现有产业结合,帮助更多乡村打造适合自身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模式。如果乡村旅游只考虑旅游消费而不能接入特色产业,便会极度依赖假日经济。如果能融入特色产业,推动农旅融合,发展当地手工艺或导入其他优势产业,就会给当地带来更稳定的经济效益。如当前有地方探索乡村旅游与康养度假、非遗体验、户外运动的结合模式,开展山地自行车、骑马、攀岩、滑雪、露营等户外项目或纸扎彩灯、织染绣等非遗手工体验,都深受游客欢迎。这不仅带火了地方农产品、观光农业、农事采摘,而且通过农旅融合发展,让乡村特色产业更加兴旺。

  发展乡村旅游要注意与地方文化特色相结合。乡村振兴的建设关键是打造特色品牌。而乡村的各种民俗节庆、工艺美术、民居建筑、民间文艺、婚俗禁忌、趣事传说等,大多蕴涵深厚的地方文化底蕴。具有深刻的淳朴性、神秘性甚至诡秘性,对城市游客往往具有更大的诱惑性或吸引力。因此,发展乡村旅游,要立足地方特色,全面整理与挖掘本地乡土文化资源,将文化元素以不同方式融入到乡村振兴各环节,如以田园风光、农村建筑、乡土风貌、民俗节庆、乡村历史资源等为依托,开发多元化的乡村文旅产业,提升乡村文明程度。还可以对麦秸、簸箕、树皮、稻草、水瓢、火炕、灶台等农村生产生活用具进行文化包装与打造,并以市场运营方式经营与管理,拓展与延伸乡村文化旅游产业链条,这样既避免千村一面和重复建设,又可以通过增加乡村旅游内涵,繁荣了地方传统文化,乃至增强了乡村产业发展后劲。

  发展乡村旅游要注意与美好乡村建设相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也就相关内容作出了具体部署。因此,发展乡村旅游,既要围绕乡土景观与特色产业形成多元化的旅游体验产品,让游客望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更要依托优美的田园风光和乡村人居环境,加快建设让农民骄傲、市民向往的美丽乡村和产业兴旺、农民受益的富裕乡村。这需要乡村旅游围绕“一村一策”,因地制宜作文章,才能充分展现每个村落的“性格”,让更多人愿意走进乡村、回归乡村,感受“乡土气”。同时,还将乡村地区旅游公共服务设施、道路交通建设与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结合起来,将旅游功能完善与乡村地区风貌改善结合起来,将数字乡村与乡村旅游数字化、智慧化发展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服务,让更多的“头回客”变成“回头客”。

  人生不该只有城市的霓虹,也应该有乡村的月光。期待有更多的地方能把青春的诗行,写进山水田园间,也让我们在乡村振兴的田野上,感受青山绿水,岁稔年丰,与民俗对话,与民风相融。

上一条: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翅膀:北斗赋能 种业科技稳提升
下一条:报告显示中国农业以较低碳强度支撑粮食安全

《旅游商报·旅商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本网内容注明来源《旅商网》的所有文章作品,版权均归属《旅游商报·旅商网》所有,未经合法授权,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内容作品。已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旅游商报·旅商网》,如违反上述声明者,《旅游商报·旅商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旅商网》)的稿件作品,均转载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互联网信息传递,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旅游商报新闻”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值班热线 010-68639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