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人员查询|

投稿咨询热线: 010-68639699

外宣平台

招商服务热线: 010-68632799

沿着足迹,感悟大国领袖农耕文化情结

发布时间:2024-02-18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赵宇恒 王岩    责任编辑:一歌

  春节SPRING FESTIVAL

  又是一年春节至。

  年,是全民的盛典,是团圆的代名词。其实不只是春节,中国的传统节日似乎总离不开团圆与归乡,无论身在世界哪个角落,“寻根”是炎黄子孙不解的情愫。泱泱中华,古老文明绵长而璀璨,中华儿女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来自于此,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也蕴藏其中。

  点击查看原图

  溯中华文脉,方知何以中国。“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我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农耕文化是我国农业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不能丢,而且要不断发扬光大”……农耕文明的传承发展提升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

  古生村里话乡愁,马庄村里显精神,医圣祠内谈创新,平遥古城讲敬畏,朱熹园中辨方向,石门村上说审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文化遗产、探寻文明根脉,一串串足迹中,农耕文化传承发展提升的思想脉络也愈发清晰。

  斗转星移,文明古国站上新的历史坐标。中国式现代化的壮丽图景中,在现代工业文明、城市文明引领下的乡村更加令人心驰神往,古老农耕文明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滋养同样动人心弦。

  岁序更迭,辉光日新,癸卯兔年跃然而去,甲辰龙年蓄势腾飞,东方巨龙于广袤的乡土大地上汲取浩瀚力量,万里奔涌的中华农耕文明在大国领袖的关切中生生不息。

  乡愁

  201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2015年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云南省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村民李德昌家。房子雕梁画栋,院落干净整洁,植物生机勃勃,看到一家七口“四代同堂”,他十分高兴。总书记说:“这里环境整洁,又保持着古朴形态,这样的庭院比西式洋房好,记得住乡愁。”

  悟

  乡村建设要记住乡愁

  “团圆”是春节永恒的主题,“归乡”是万千游子经年的渴盼。悠悠乡愁,动人心弦。数千年农耕文明造就了中国人独特的集体记忆,乡村是亿万中国人共同的故乡,不论身在何处,我们都无法拒绝血脉中对乡土的渴望。

  记得住乡愁,要守护中华文明的根脉,厚植中华民族的历史底蕴。要在城镇化的进程中为记忆留一片故土,既要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也要在乡村建设中融入现代元素,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

  心之所系,情之所归,在新时代,乡愁也有了新内涵。

  践

  山东省淄博市镇门峪村村民郑春:“现在我们村成了传统村落,不仅老房子都得到了保护,水、电、网络、交通也越来越方便了。来旅游的人多了,生意也好做,我家的小米不用出村就都卖光了。除了卖土特产,旅游观光的游客还带火了民宿、饭庄的生意,村民的腰包真正鼓起来了!”

  根植

  2017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明。

  2023年4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走进广东省茂名市柏桥村一个荔枝园,古木新树交杂,总书记不时驻足凝视:“1000多年前的树能保存到现在。说明这里荔枝种植有文化底蕴、有历史传承,也说明柏桥人对生态环境、荔枝产业的保护意识很强,使千年古树至今仍能造福于民。”

  悟

  保护好中华文明的根脉

  中华文明五千年,追本溯源,是从农耕文明里“长”出来的。正月初一摸牛角,飞上太空去种菜,因时而动、因地制宜,耕读传家、守望相助……农耕文明已经深深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中,承载着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码,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和精神追求。

  我国古代以农业立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领先水平,时至今日,农耕文明依然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守护好农耕文明,就是在守护华夏历史文明的根脉,传承赓续中华文明。千年文脉绵延不绝,灿烂文明历久弥新。

  践

  作家周华诚:“我们有两块水稻田,一块在地上,一块在人的心里;我们在土地上种的是粮食,在心里种的是文化。这种文化是来自传统农耕文化的重新表达和重新传播。”

  新气象

  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涵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气,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2017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走进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潘安湖街道马庄村文化礼堂。总书记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能光看农民口袋里票子有多少,更要看农民精神风貌怎么样。

  悟

  在老乡精气神里看到乡村未来

  乡村振兴,归根结底要让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这红火的日子里,既包括越来越鼓的腰包,也应有日益富足的精神生活。

  从“村BA”到村超再到乡村音乐节,过去一年,各种以农民为主体的乡村文化活动精彩纷呈,为世界打开了一扇观察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窗口。我们与老乡们一起沉浸其中,感受乡村的热烈真诚与蓬勃生机,看到新时代中国农民的精气神。而这精气神里,蕴藏着乡村全面振兴的力量,刻画着乡村未来的模样。

  践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宁县大战场镇红宝村农民合唱团成员王付花:“白天我一个人要种20亩玉米,晚上再累我都会来到合唱团学习。以前家里生活条件差,没有这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党的好政策让我看到了生活的希望,我赶上了好时代。”

  导向

  2020年9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湖南省长沙市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考察。离开园区时,总书记强调:“文化产业既有意识形态属性,又有市场属性,但意识形态属性是本质属性。刚才我看到你们墙上挂着一幅字‘导向金不换’,也可以引用来说明这样一个道理。一定要牢牢把握正确导向,坚持守正创新,确保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悟

  导向比任何利益都重要

  《山海情》的故事动人心弦,不仅在国内好评如潮,还走出国门,“向幸福移民”引起阿拉伯世界的共鸣;乌兰牧骑数十年如一日,活跃在草原农舍和蒙古包之间,成为一面不倒的“红旗”,蜚声中外……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中国元素越来越多地走入人心、走向世界。

  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面对复杂形势,文化产业在面向日益多元的个性化需求的同时,需旗帜鲜明筑牢底线,注重正确的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不被市场牵着鼻子走,文化产业才能实现“长红”。

  践

  银河酷娱创始人李炜:“这些年来,传媒行业、内容行业、文创行业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总书记对我们这样的内容创业者提出了殷切希望,我们必须大力结合新技术来讲好中国故事。”

  守正创新

  2021年5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东汉医学家张仲景的墓祠纪念地医圣祠。他强调,要做好守正创新、传承发展工作,积极推进中医药科研和创新,注重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推动传统中医药和现代科学相结合、相促进,推动中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健康服务。

  悟

  传统文化也需守正创新

  中医药的历史就是一部守正创新的历史。正是因为其在历史发展中始终保持以中医为主导,在尊重和遵守中医药学思维规律的基础上,不断兼容并蓄、创新开放,中医药才真正实现了对现代医学的丰富和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同样需要守正创新。既要守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本和源、根和魂,不能把老祖宗的好东西弄丢了,也要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将传统与现代结合,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践

  河北省秦皇岛市青龙镇杨树林子村药农陈英:“当前是发展中药材的好机会,我要抓住机遇,利用中药材奇花异草的特性,打造一个集药田观光、采摘体验、苗药科普、休闲康养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农旅融合示范园。”

  敬畏

  2022年1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平遥古城,自迎薰门步行入城,登上城墙俯瞰全貌,在平遥县署了解古城历史沿革……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全面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统筹好旅游发展、特色经营、古城保护,筑牢文物安全底线,守护好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悟

  敬畏之心不可失

  翠云廊不是一天植成的,靠的是时间的力量,靠的是人民的力量。“三个敬畏”里镌刻着对人民负责的态度。敬畏历史,便要有大历史观,尊重历史、留住底蕴;敬畏文化,便要看到文化的价值,将之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敬畏生态,便要与自然和谐相处,让人民成为好生态的保护者和受益者。

  实现美好蓝图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要将历史、文化、生态的资源优势,有效转化为人民群众的长久财富,就不能搞急功近利的政绩工程,要多做一些功在当代、利在长远、惠及子孙的事情。

  践

  云南省双江县勐库镇党委副书记、镇长俸明祥:“像我们傣族村寨里面都有榕树,大榕树成片的树林都会保留,这是一种对自然的尊崇,还有敬畏。你有敬畏之心就不会去搞破坏。”

  共同体

  2022年7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由各民族优秀文化百川汇流而成。要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研究,充分挖掘和有效运用新疆各民族交往的历史事实、考古实物、文化遗存,讲清楚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和多民族聚居地区,新疆各民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血脉相连、命运与共的重要成员。

  悟

  五十六个民族,一颗中国心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从先秦时期“五方之民”共天下,到“书同文,车同轨”,在中国数千年历史中,无论哪个民族入主中原,中国始终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风雨同舟,万壑归流,“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在漫长的融合发展中,各民族的优秀品质凝聚为中华民族的特质与禀赋。我们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身体里跳动着同一颗中国心。

  践

  内蒙古自治区喀喇沁旗河南街道马鞍山村村民张国利:“我们家有蒙古族、满族、汉族三个民族,是一个四世同堂的家庭。总书记称赞我们家没有民族差异,其乐融融,是一个民族团结之家。现在这个民族团结之家在我心中分量是最重的。”

  中国式

  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而不是消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现代化,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国家的现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结果,不是文明断裂的产物。

  2021年3月22日,福建武夷山九曲溪畔,习近平总书记走进朱熹园,了解朱熹生平及理学研究等情况。总书记表示,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定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悟

  在古老文明中读懂“中国式”

  中国的现代化一定是中国式的,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同样要走中国式路径。何谓“中国式”?波澜壮阔的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给我们以答案。理解了中华农耕文明的深厚底蕴和时代意涵,才能真正理解“中国式”的底色、特色,厚植“中国式”的成色、亮色。

  旧邦新命,薪火相传,我们在古老文明中读懂“中国式”的来时之路,也在文明更新中看到“中国式”的前行方向。

  践

  安徽省铜陵市创业青年程陵:“我的妻子本身就是非遗传承人,面对古法种姜、制姜非遗文化的断层以及失传,我们决定返乡创业。我们的团队之前都是从事不同行业的‘90后’,我觉得正是创新思维以及跨界思维,让传统文化有了更多的可能。”

  传承力

  2023年7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苏州古城,走进有2500多年历史的平江历史文化街区。在街边一家商铺内,总书记见到了苏绣代表性传承人卢建英。看着心静如水地飞针走线,听闻四代人传承的故事,总书记十分感慨:“中华文化的传承力有多强,通过这个苏绣就可以看出来。像这样的功夫,充分体现出中国人的韧性、耐心和定力,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

  悟

  传承让中华文化永不褪色

  中国是世界各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文明没有中断的国家,历经5000多年,漫长而壮阔,丰富而深刻,历久而弥坚。

  每一个时代、每一种文化都是一滴水,经历过严峻考验,却能穿越曲折、衰而复振、蹶而复起,最终汇成中华民族的大江大河。中国人血液里不变的根、本、魂,流贯的意、韵、脉,传承的精、气、神,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关键所在。

  积跬步以至千里。千年时光孕育出的千年古树、千年古村、千年古韵,在一句句叮嘱、一条条家训、一本本村规、一张张蓝图和一代代人努力中传承下来,成为宝贵而灿烂的文化遗产。绵绵用力,久久为功,这份韧性、耐心和定力,也必将使文明之花永恒绽放。

  践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榆林小曲代表性传承人王青:“现在我们练习和展演榆林小曲的场所越来越多了,很多榆林小曲爱好者都会来到传习所交流学习,一些市民和游客路过也会进来观看。”

  审美情趣

  2023年10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走进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秋口镇王村石门自然村。在村民热烈的掌声中,总书记亲切地说:“中国式现代化既要有城市的现代化,又要有农业农村现代化,我很关注乡村振兴。希望你们保护好自然生态,把传统村落风貌和现代元素结合起来,坚持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把乡村建设得更美丽,让日子越过越开心、越幸福!”

  悟

  在砖瓦草木间发现美、享受美

  晨晓之时,青砖黛瓦古香古韵;华灯初上,炊烟袅袅温暖人心。传统村落是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我国厚重历史文化的有形载体,是文化之脉、自然之体、生态之基、历史之源,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

  特色的农事节气、各有特点的宅院民居、自然朴实的农业景观、耕读传家的祖传家训、邻里守望的乡风民俗……这些中华文化的鲜明标识都汇聚在传统村落里,养育了一代代人,也塑造了他们的审美情趣。

  保护传统村落最好的方式,就是延续居住使用,挖掘一村一韵的美学价值,保留其本身的特色,微提升、精改造,将传统村落保护与现代生活相融合,让心有所向、行有所归。

  践

  福建省屏南县厦地古村保护团队森克义社负责人文嘉琳:“自己动手、修复古村成了村民最初的‘审美实践’,古民居在遗产修缮复原、统筹规划后,更多的审美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就会释放出来。”

上一条: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访农业农村部党组书记、部长唐仁健
下一条:风雪高原行丨年楚河畔果蔬飘香

《旅游商报·旅商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本网内容注明来源《旅商网》的所有文章作品,版权均归属《旅游商报·旅商网》所有,未经合法授权,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内容作品。已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旅游商报·旅商网》,如违反上述声明者,《旅游商报·旅商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旅商网》)的稿件作品,均转载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互联网信息传递,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旅游商报新闻”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值班热线 010-68639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