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苏州市老区建设与乡村发展“三会”(苏州市老区开发促进会、苏州市乡村振兴促进会、苏州市社会帮扶基金会)六届二次理事会顺利举行。会议全面总结过去一年工作成果,深入谋划下一阶段重点任务,旨在凝聚各方力量,推动老区建设与乡村发展工作迈向新高度。会议由苏州市“三会”副会长尹培强主持。
会上,苏州市人大常委会二级巡视员、市“三会”代理会长(理事长)戴玲芬作工作报告,系统回顾了2024年工作情况。过去一年,全市“三会”系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紧紧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在弘扬老区精神、助力乡村振兴、加强社会帮扶、促进共同富裕等方面积极创新,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
弘扬老区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方面。
在先后完成吴中区新四军太湖游击支队纪念馆、张家港市双山渡江战役纪念碑等红色基地授牌工作;全年开展红色宣讲50场,惠及1000余人次;发起红色书籍捐赠活动,大力推进多地红色场馆建设,让老区精神薪火相传。
深化调研帮扶、助力乡村振兴是工作的重中之重。
市“三会”形成3篇高质量调研报告,获得相关部门高度认可与肯定,各地“三会”也同步开展专题调研;建立会长基层联系点制度,助推乡村发展的新项目、新模式应运而生;12个产业帮扶项目顺利落地,如常熟郑家桥村葡萄园、太仓泥桥村烘干中心,有力带动了村民就业增收。
聚焦扶弱济困,传递社会温暖。
2024年全年实现捐赠收入2161万元,项目支出1410万元。在137个行政村设立强村富民基金,规模达2534万元;新增20支冠名基金,募集善款408万元;网络募捐87.6万元,定向捐赠1322万元;持续开展对口合作帮扶,近5年累计资助2707名学生,资助金额达700万元。
强化自身建设,提升服务效能。
通过组织学习考察、开展“书记说慈善”活动,有效提升团队素养;完成会刊改版,扩大宣传影响力;顺利完成换届选举,实现县级市、区机构全覆盖,内部管理制度更加完善,工作效率大幅提高。
戴玲芬强调,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做好今年工作意义重大,全市“三会”系统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落实国家老促会和省“三会”工作要求,在传承红色基因、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等方面实现新突破,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苏州新实践贡献力量。
在传承红色基因方面,奋力实现新突破。
依托《苏州老区与乡村发展》会刊,深化《红色印记》栏目影响力,计划联合市委宣传部、高校开展红色文化研究,开发党员干部培训课程;大力推进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对全市革命老区村遗迹遗存等开展深度调查,启动革命老区镇、村认定挂牌工作,编写《苏州革命老区村巡礼》;通过完善史迹展示馆、开展“红色课堂进校园”等活动强化宣传,打造红色文化旅游线路,培育10个红色基因传承示范村,精心筹备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充分彰显苏州老区历史贡献。
在乡村振兴工作上,聚焦高质量强村富民。
深入贯彻“千万工程”经验,围绕农业农村现代化开展调研,充分发挥党委、政府参谋助手作用;全力做大做强强村富民基金,完善“常动员、常注资”机制,在巩固137个村基金建设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覆盖面、提升质量;积极协调农口部门,将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纳入工程项目,围绕市委经济发展相对一般村指导意见谋划特色工作。
在社会帮扶领域,以高标准促进共同富裕。
强化基层党组织主体作用,将政治优势转化为帮扶工作优势;创新帮扶基金机制,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实现公募和冠名基金各板块全覆盖;大力宣传爱心人士事迹,搭建帮扶桥梁,优化捐赠服务流程;深化老区合作,持续推进爱心助学、白血病患者帮扶等公益项目。
在自身建设环节,突出高素质党建引领。
坚持“政治建会”,把学习贯彻党的重要会议精神作为首要任务,不断强化政治意识;优化领导班子结构,完善镇(街道)、村(社区)基层组织网络,加强对外交流;以中央“八项规定”为准则加强效能作风建设,创建“三型”(“学习型、创新型、实干型”)团队,提升《苏州老区与乡村发展》宣传力,塑造良好社会形象。
会议审议通过了2024年度省老区建设与乡村发展“三会”财务报告、监事报告。同时,对2024年度社会帮扶先进集体、先进个人以及优秀调研文章进行了通报表彰。
常熟市“三会”、太仓市“三会”、吴江区“两会”、吴中区“三会”木渎镇分会在大会上作交流发言。
苏州市“三会”全体驻会人员、各县级市、区“三会”会长、秘书长,会员、理事单位代表,以及部分受表彰代表约130人参加了此次会议。
(供稿:苏州市“三会”杨文静)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showinfo-2-1502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