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人员查询|

投稿咨询热线: 010-68639699

外宣平台

招商服务热线: 010-68632799

晋商走镖

发布时间:2023-06-05   来源:行走山西    作者:    责任编辑:吴云玲

  行走山西讯 保驾护航的晋商镖局

  镖局,是古代为一些商家、个人提供行旅途中安全保障的专门机构。作为我国早期保险业,它随着明清商业贸易的发展而兴盛,山西人创办镖局时间上最早,数量上也最多。1936年,学者卫聚贤曾到山西调查票号发展史,在其著作《山西票号史》中提及“考创镖局之鼻祖,乃系清乾隆时,山西人神拳无敌张黑五,开设兴隆镖局于北京前门外大街”。山西自古民风尚武,创造出了形意拳、意拳、弹腿等民间武术,这就为镖局的诞生奠定了人才基础。明清时期晋商贸易往来不断,大量贵重货物、钱财经常需要长途贩运,镖局正是市场需求催生的产物。古代盗匪流寇猖獗,要安全抵达目的地,同时把财物完整运到,必须要有得力的保卫措施,镖局就成了为晋商保驾护航的一个“产业链延伸”行业。如平遥的同兴公镖局是晋中地区最著名的镖局之一。

  能开镖局的人必须在当地行业内有一定的影响力,通俗地讲,要有钱有势。开设镖局的第一步就是要下帖,请官私两方的大人物们前来捧场,叫“亮镖”。镖局的组成人员包括镖局主人、总镖头、镖师、大掌柜、伙计和杂役。总镖头是镖局的“业务总管”,常身怀绝技,功夫了得,在行业内有一定的名声。镖师是镖局的“精英分子”,经验丰富、武艺高超、胆大心细的人最受欢迎。大掌柜管理镖局内外杂事,接待顾客,需要眼明心细算盘精,看货不走眼,估价不离谱。镖局的生意叫作“出镖”或“走镖”,由总镖头和数个经验丰富的镖师负责“押镖”,镖车上插镖旗,伙计嘴里吆喝着“镖号”,拿着接收镖物的清单,遇到关口的时候,要出示官府开具的通行证。镖头骑马前后巡视,关注周围异常情况。坐在车上的镖师要用左腿压住右腿,如遇意外可以迅速起身。

  镖局内部有一些行话,在遇到突发状况时可以暗中发号施令。如“恶虎拦路”,镖头会下令“轮子盘头”,意思是叫所有的镖车围成一个圈,准备御敌。他们叫“抽烟”是“炒坑”、叫“火柴”是“亮子”、叫“上衣”是“叶子”,“亮青子”就是拔出刀剑,“挡风”就是把对方赶跑了便罢,“鞭”即打死人。如果镖车被劫,叫作“失镖”,会有损镖师的名声,对顾客造成的损失由镖局主人赔偿。

  生离死别“走西口”

  “走西口”也叫“走口外”“走场子”“跑口外”,是指在旧社会长城以内的晋西北、雁北以及陕北地区无法谋生的贫苦农民远赴内蒙古、宁夏等地打工赚钱的活动,其中河曲、保德地区的最具代表性。西口是指通往北部的山西右玉县杀虎口(曾称为“杀胡口”),北上内蒙古讨生活大多要经过此地,出了杀虎口就是内蒙古和林格尔地区。此外还有一条水上西口路,在河曲县城水西门外黄河拐弯处的“西口渡”过河,右边就是内蒙古的大口渡。

  “走西口”的人被称为“边客”“雁行人”。一类是贫苦农民,他们称走西口为“讨生活”。晋西北土地少而贫瘠,自然灾害频繁,气候干旱少雨,“十年九不收”,贫农们只好从杀虎口走出山西讨生活,远到包头、临河、察哈尔等地打工谋生。口外地广人稀,蒙古族人不善农耕,也愿意把土地租给汉人耕种,晋西北的贫农们就能够靠这种方式养家糊口。

  《河曲县志》有记载:“河邑人耕商塞外草地,春夏出口,岁暮而归,但能经营力作,皆足糊口养家。”另一类是做买卖的晋商,主要是太原、晋中一带的山西人,他们称走西口为“做买卖”。口外口内的民族地域差异创造了进行商品贸易的机会,“做买卖”的人赶着驼队载上布匹绸缎、烟酒糖茶,到了蒙地以货易货,换回皮毛、牛马、盐等物,“将我的牛马骆驼羊,换你的茶布水烟糖”。他们熟悉蒙人习俗,掌握蒙语,和蒙人建立了长期的贸易关系。晋商乔家的乔贵发,先在一个叫“包克图”的村子里卖豆腐,后来开了商号“复盛公”,包头有俗语:“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可见,“走西口”活动为山西人创造了新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对蒙地的经济、社会、习俗有着深远的影响。

  “走西口”的贫苦人主要行旅方式是步行。河曲的走口外者,从城关或其上游的河湾、梁家碛渡口过河后,经内蒙古马栅、陕西府谷的古城进入鄂尔多斯境内,经纳林、马场壕、达拉特旗到达包头,稍做休整,再分散到各地去。这一段路,“快五(天)慢六(天)”,凶险难料,尤其是库布其沙漠,是旅程中最危险的一段,人们视其为“鬼门关”,有人在离家时就给自己烧了“离门纸”。清雍正年间,传说祁县晋商渠家十四代传人渠百川“走西口”之日,正当惊蛰,其父拿出梨让他吃,和他说:“先祖贩梨创业,历经艰辛,定居祁县,今日惊蛰你要走西口,吃梨是让你不忘先祖,努力创业,光宗耀祖。”后渠百川“走西口”经商致富,将开设的字号取名“长源厚”。之后其他走西口者在离家前也仿效吃梨,取“梨(离)家创业”之意。

  “讨生活”的人睡草滩、盖皮袄、吃生饭,以最低限度的生存方式存活下来。行装特别简单,扁担挑上几件衣服和够五六天吃的水和干粮。食品分生熟两种,生的是小米,熟的是糠炒面(用炒熟的黄豆、谷糠磨成面制成)。遇到有人家的地方,借锅灶做点小米粥;如果没有人家,“吃上糠炒面,喝上爬爬水(冷水),进圪肚里瞎日鬼(指肚疼),管他日鬼不日鬼,担上担出一身水”。“走西口”途中的住宿叫“打路盘”。一般是“就水不就店”,天黑了就席地睡觉,选择一块平坦而又杂草少的地方,稍加清理,将铺盖或皮袄一铺,用自己的鞋子当枕头。一般人们会选择与同村人结伴而行,一人上路无人照应,很容易在途中发生意外。有许多人死在“走西口”的路上,同伴只能把他们临时埋在“义地”,等将来有钱后再将尸骨拉回老家。但大多数只能永远埋在口外,形成一处处孤坟。

  在河曲、保德等晋西北地区,“走西口”的习俗持续了几百余年。山西河曲的地方民歌《走西口》借留守在家的“妹妹”之口道出了离别之苦与行路之艰。“哥哥你出村口,小妹妹我有句话儿留,走路走那大路的口,人马多来解忧愁。紧紧地拉着哥哥的袖,汪汪的泪水肚里流,只恨妹妹我不能跟你一起走,只盼哥哥你早回家门口。” “走西口”是春去秋回,“割倒了糜子收倒秋,跑‘口外’的哥哥往回走”。一路上唱着节奏轻快的“乐意调”,“三天的路程两天到”。此外,人们还用电影、电视剧、二人台等多种艺术形式,讲述了一个个为生活所迫背井离乡“走西口”的鲜活故事。“走西口”是一种特殊的行旅习俗,也是一种生产生活方式,更是一段泣血书写的历史。

  以上整理自《民俗山西》丛书

上一条:正式揭牌!“国字号”博物馆+1
下一条:从“一池雪”到“七彩光”——山西运城千年盐湖变身记

《旅游商报·旅商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本网内容注明来源《旅商网》的所有文章作品,版权均归属《旅游商报·旅商网》所有,未经合法授权,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内容作品。已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旅游商报·旅商网》,如违反上述声明者,《旅游商报·旅商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旅商网》)的稿件作品,均转载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互联网信息传递,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旅游商报新闻”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值班热线 010-68639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