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人员查询|

投稿咨询热线: 010-68639699

外宣平台

招商服务热线: 010-68632799

乡村行·看振兴|发展草莓产业 种出好未来——青海湟中区乡村振兴见闻

发布时间:2023-12-18   来源:新华网    作者:张子琪    责任编辑:陈琳

  新华社西宁12月18日电 题:发展草莓产业 种出好未来——青海湟中区乡村振兴见闻

  新华社记者张子琪

  一场降雪后,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多巴镇玉拉村披上一层雪白的外衣。55岁的王永生一早就进了大棚,田埂上鲜红饱满的草莓长势喜人,枝叶间点缀着朵朵白色小花。

  过去几十年,在家乡土地上种草莓这件事,王永生没见过,也没听说过。“这些年,村里靠种植草莓有了名气。我去年投了10万元承包4个草莓大棚,今年就见了收益,明年准备扩大规模,再包4个棚!”王永生说。

  12月15日,在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多巴镇玉拉村,村民王永生在草莓大棚除草。(新华社记者 张子琪 摄)

  寒冷、干燥的高原气候曾是玉拉村发展农业的制约因素,但对草莓种植产业却是机遇。“高原地区早晚温差大,日照时间长,种植的草莓含糖量高、口感好,在市场上很受欢迎。”玉拉村党支部书记曹有明说,2018年玉拉村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全村300多农户入股,建成占地2000多亩的设施农业示范区,修建千余栋温棚,探索种植以草莓为主的特色农产品。2020年全村整合资源,建设玉拉现代农业科技产业园,草莓种植规模不断扩大。

  12月15日,在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多巴镇玉拉村草莓采摘园,市民正在采摘。(新华社记者 张子琪 摄)

  乘着东西部协作战略的“东风”,江苏南京对口支援青海西宁,两地深化协作,结合高原地区所需所能发展特色产业。近几年,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专家团队开展“组团式”帮扶,与湟中区乡村振兴致富带头人“师徒结对”,破解农业生产技术难题。

  在专家帮助下,玉拉村建起了草莓脱毒繁育中心,优化技术手段,丰富草莓栽培模式,目前已有“宁玉”“金陵红”等40多个草莓品种,每年春天可供种苗70万株,亩产增收30%。

  2023年,湟中区与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共建高原草莓种业研究院,双方签订草莓脱毒苗供应协议,计划3年内向南京地区供应草莓脱毒苗1200万株,开辟了草莓“西苗东输”的新路径。

  通过草莓种植,农户们打开了思路,不断引进适种的新品种。“这几年村里建起果蔬配送中心,开展草莓采摘等文旅融合项目,打造‘产、储、供、销’一体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曹有明说,目前全村共有340户、1300多人,近60%的村民靠种植草莓等果蔬实现增收。2022年全村生产各类优质果蔬5500多吨,年产值2700多万元,村集体收益400多万。

  12月15日,在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多巴镇玉拉村草莓采摘园,种植户在分拣草莓。(新华社记者 张子琪 摄)

  近年来,西宁市加快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中心城市建设,立足乡村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基础,强化优良品种培育,做优做强绿色有机农业产业,带动农户就业增收。

  65岁村民季成光在玉拉村草莓脱毒繁育中心打工,负责给草莓苗浇水、除草等,每月近3000元收入,“老伴儿在温棚干零活,我们这岁数还能打工就业,已经很知足了。”季成光说。

  发展草莓产业后,不少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村里一些年轻人也返乡承包大棚,投身家乡热土。现代化的产业园区还吸引来自山东、浙江等地的种植大户扎根高原,为乡村振兴发展注入活力。

  12月15日,在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多巴镇玉拉村草莓脱毒繁育中心,村民在给育苗除草。(新华社记者 张子琪 摄)

  浙江种植户王利祥有20多年草莓种植经验,他在玉拉村承包了10个温棚种植草莓,也为村里带出6名种植草莓的致富带头人。他说,当地气候适宜,农业设施完备,他有信心继续带领当地村民增收。

  当地人说,“玉拉”是藏语音译,意为粮仓。如今,玉拉村民正用双手种下希望的种子,这片生机勃勃的土地,也将成为当地百姓走上乡村振兴路的新“粮仓”。

上一条:希望的田野 奋进的力量——从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看乡村全面振兴
下一条:山东莘县:建设“莘野蔬乡”衔接推进区

《旅游商报·旅商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本网内容注明来源《旅商网》的所有文章作品,版权均归属《旅游商报·旅商网》所有,未经合法授权,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内容作品。已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旅游商报·旅商网》,如违反上述声明者,《旅游商报·旅商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旅商网》)的稿件作品,均转载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互联网信息传递,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旅游商报新闻”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值班热线 010-68639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