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随州市曾都区洛阳镇珠宝山村,地处大洪山余脉,森林覆盖率达70%以上,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孕育出“珠宝山红茶”这一特色农产品。2025年7月8日-7月9日,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赴随州市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前往珠宝山村,探寻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茶产业的转型升级之路。
7月8日上午抵达后,同学们受到了村干部们的热情接待。据村党支部书记杨中平介绍,珠宝山村的茶叶早期由知青引种,改革开放后推动规模化种植。此后,村集体为提高制茶效率兴建茶厂,短暂繁荣后因经营管理问题陷入困境。2022年,在政府奖补资金和乡贤入股的支持下,总投资251.5万元的现代化茶工坊启动建设,并于2025年正式投产运营。虽然茶工坊尚处于起步阶段,主要依靠各位乡贤股东们的个人影响力进行销售。但茶工坊的建立不仅保障了茶农的基本收入,实现了鲜叶全量收购,而且带动了村集体经济发展。未来珠宝山村将依托洛阳镇文旅产业发展,将逐步探索“茶旅融合”新模式,以进一步提升品牌影响力。
值得一提的是,在产业转型过程中,华中农业大学茶学专家黄友谊教授为当地提供了专业技术支持,帮助当地发掘老茶树花青素优势,成功实现从绿茶到红茶的产业升级。
珠宝山村村委会,杨佳琪摄
7月8日下午,在村主任代菊清的帮助下,实践团队深入走访村内种茶农户。据悉,多数农户均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分田到户后开始种植茶叶,当地茶叶种植在几十年内间均以传统经验为主。采茶季通常从清明前开始直到秋天。这期间,鲜叶收购价格随季节波动明显。春天的茶叶质量最高,随着气温升高茶叶质量逐渐降低,收购价也随之一路走低。
早年间,农户们销售茶叶鲜叶多半是等候收购商来村里收购。这种收购模式不仅由收购商决定价格,难以保障农户们的利润空间;而且在收购总量方面具有不确定性,不能确保全部收购农户们采摘的茶叶。茶农们表示,以往茶叶销售受制于收购商,如今茶工坊的“兜底收购政策”切实保障了他们的收益,茶工坊确保农户“采多少收多少”,有效解决了销售难题。
同学们入户访谈,代菊清摄
7月9日,同学们在代主任的协助下参访村中茶叶加工大户的工坊。据悉,村集体的茶厂在90年代倒闭后将茶厂机器转卖给农户,并初步形成私营茶叶工坊。工坊老板依据市场价收购农户们的鲜叶,并依托长期积累的市场口碑,形成了稳定的客户群体与销售渠道。私营茶叶工坊与村集体茶工坊形成了互补发展、差异化发展的产业格局。
私营工坊老板为同学们介绍制茶机器,贾玉龙摄
一片茶叶,承载着乡村振兴的希望。通过此次实地调研,实践团队深刻体会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性,珠宝山村“政府引导+高校技术支持+乡贤资本参与”的产业发展模式,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益借鉴。珠宝山村的实践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展现了新时代农业转型升级的无限可能。实践团队的同学们表示,将以此次调研为契机,持续关注乡村发展,用专业知识服务三农,让青春在乡村振兴中绽放光彩。
(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赴随州市暑期社会实践团队 杨佳琪)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showinfo-2-1573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