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4日 鹤岭镇龙头岭村 为精准掌握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落地成效,摸清闲置耕地“焕新”后农户生产现状与农业节能减排实践情况,本团队深入湘潭市鹤岭镇龙头岭村,以实地走访、地块勘查、农户访谈相结合的方式,从一线视角解码乡村土地资源盘活与绿色发展的融合之道,为后续农业领域节能减排工作推进收集民生依据与实践案例。
一、溯源闲置困局:数据与实地印证的“三重制约”
调研伊始,团队首先结合前期发放的《关于闲置耕地的调查问卷》数据,与村干部、农户展开交流,深入剖析改造前320亩耕地长期闲置的核心成因。
根据前期调查,劳动力结构失衡、种植效益偏低、非农收入挤压三大因素是导致耕地抛荒的主要症结——全村40余户存在耕地闲置的农户中,75%因青壮年外出务工导致“无人耕作”,68%提及“一亩地种粮纯利润不足500元”的效益困境,另有62%表示“外出务工月收入是种地的10倍以上”,直接削弱了耕作意愿。

图1 团队与部分农民交流
随后,团队前往改造前的闲置耕地遗留地块实地勘查。现场可见,未改造的零星地块仍残留着抛荒痕迹:半人高的杂草覆盖地表,土壤因长期缺乏耕作呈现板结状态,部分低洼处因排水不畅形成浅洼,地块边缘因缺乏管护出现沟壑侵蚀。

图2 团队在龙头岭村闲置耕地遗留地块勘查,查看土壤板结情况
“这些地块在2024年项目启动前,已闲置3-5年不等,不仅浪费土地资源,更因植被单一、土壤碳汇能力下降,间接增加了农业碳足迹。”村支书向团队介绍,改造前全村耕地利用率不足30%,与周边集约化耕作的农田形成鲜明对比。
二、直击改造成效:200万项目带来的“土地新生”
在高标准农田改造核心区域,团队沿着宽4米的水泥机耕道步行勘查,详细了解土地平整、灌排渠修建、机耕道整修三大工程的实施细节与实际效用。改造后的320亩耕地已实现“连片化、标准化”:地块边界清晰规整,消除了此前的碎片化问题;沿地块边缘延伸的U型灌排渠采用防渗水泥浇筑,渠内水流通畅,配套的分水闸可精准控制灌溉面积;机耕道贯穿整个耕作区,可满足中小型收割机、播种机直接进入地块作业。
“项目总投资200万元,看似投入不小,但带来的改变是全方位的。”团队在与农户交流中得知,改造后耕地利用率从不足30%跃升至90%,全村320亩地已全部种植玉米、水稻等粮食作物,部分地块还套种了大豆等经济作物。农户普遍反馈,机耕道的修建使农机作业效率提升60%,原本“人背肩扛”的收割环节,现在1台收割机半天可完成10亩地作业;灌排渠的完善则解决了“旱不能浇、涝不能排”的难题。
团队还重点查看了土壤改良情况,农户用锄头挖地表土层,团队成员用手感受改造后土壤的疏松度。“以前这土硬得用锄头都难挖开,现在一捏就散,肥力也明显好了。”农户补充道。项目实施时同步开展了测土配方施肥指导,村里还组织了农技培训,大家科学耕作的意识也跟着提升了。

图3 团队感受改造后土壤的疏松度
三、挖掘减排实践:农户生产中的“绿色转型”
在调研过程中,团队尤为关注改造后农业生产环节的节能减排实践,通过实地观察、农户反馈,梳理出一系列可复制的“低碳耕作”模式。在秸秆处理方面,改造前农户多采用“就地焚烧”方式,不仅污染空气,还浪费资源;如今,在村“两委”引导与农技指导下,秸秆还田率从不足20%提升至75% ,剩余秸秆则由镇生物质发电厂统一回收加工,既减少碳排放,又为农户带来每亩100元的额外收入。
在水资源与肥料利用上,滴灌技术的普及成为节能减排的重要抓手。团队在水稻种植区看到,田间铺设的滴灌管直接将水输送至作物根部,农户介绍:“以前漫灌一亩地要100多方水,现在用滴灌50方就够了,一年下来能省一半水。”肥料使用上,农户普遍采用“有机肥+化肥”配施模式,化肥用量较改造前减少25%,既降低了化学肥料对土壤的污染,又减少了化肥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

图4 改造后农田成果
此外,机械化耕作的推广也间接实现了节能降耗。团队在机耕道旁观察到,农户使用的播种机、收割机均为节能环保型设备,作业时油耗较传统农机降低15%,且作业效率更高,减少了农机往返作业的能耗浪费。“这些看似细微的改变,积累起来就是显著的节能减排成效。”团队在调研笔记中写道,乡村农业的绿色转型,正从这些具体的生产实践中逐步落地。
四、谋划长效发展:从“改得好”到“守得住”的升级
调研接近尾声时,团队与村干部、农户代表围绕“如何巩固改造成效、深化节能减排”展开研讨,针对农户提出的“农技指导不足”“农产品销售渠道狭窄”等问题,提出具体建议:一方面,需推动农业技术人员定期驻村指导,围绕低碳耕作、高效种植开展常态化培训,进一步提升农户的节能减排意识与技术水平;另一方面,要协助村里搭建农产品产销对接平台,通过电商模式拓宽销售渠道,提高种植效益,从根本上避免耕地再次闲置。
团队表示,龙头岭村的实践证明,闲置耕地改造不仅是盘活土地资源的民生工程,更是推进农业节能减排的重要抓手。后续将把此次调研收集的经验与问题整理成报告,为更多乡村开展类似工作提供参考,让“土地焕新、绿色发展”的模式在更广范围落地生根。
文案:聂茂林、熊甜
图片:曾杰阳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showinfo-2-16244-0.html
